大概一个月前跟家里视频电话的时候,了解到 OpenAI 可能加了自己的过滤条件 ban 了一批梯子。我妈问我有没有可能写个类似的 ChatGPT Clone 网站,正好那个时候在折腾的漫画阅读器差不多告一段落,加上有一堆 Web Dev 的新玩具早就想玩玩了,所以最近这一个月就陆陆续续的在下班时间和周末摸这个项目。
今天(5 月 13 号)感觉基本功能做的差不多了,想着写篇 blog 记录一下折腾的过程。从用户的视角来看,ChatGPT 现有的主要功能都做了:注册,登陆,创建新对话,发送消息,得到回复,自动翻滚,查看历史对话,编辑对话标题,删除对话。如果你想玩玩看可以打开 ChaT3Gpt 。如果你对实现感兴趣可以在这个 Github Repo 找到全部的 source code。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:
首先说明我是 Web Dev 初学者,下面提到的很多工具除了 React,TailwindCSS,NextJS 以外全都是第一次用,没有深入研究,也没有思考过我手头这个问题是不是最适合用它们解决的。只是单纯的图一乐想玩玩看,所以仅供参考(经典差生文具多
我把这个项目叫做 ChaT3Gpt,因为这个项目主要的技术栈是 T3 Stack,并且我实在不想叫它 ChatGPT Clone(笑。这个 stack 来自于我特别喜欢的 YouTuber Theo 。他离开 Twitch 自己创业后,把自己项目里经常用到的技术栈拿出来,发起了这个叫做 create-t3-app 的开源项目,方便开发者可以快速 init 一个 full-stack, typesafe Next.js app
在这个项目里我主要用到的工具是:
下面就简单挑一些我折腾过程中印象比较深刻的部分出来聊一聊
我没什么 UI 设计的基础,况且这是个 clone 性质的项目,所以简单的分析一下 ChatGPT 的 UI 有哪些主要的 component 模仿一下就好了。我喜欢用 Excalidraw 来画简单的 Lo-Fi UI。
有了 UI 以后,就是思考一下用户能在 UI 上做哪些操作,为此我需要提供哪些 API,handle 哪些数据。
User Story 1:用户在输入 message,点击发送后,可以看到自己的 message 显示在对话区域,然后看到 assistant message 逐字显示在对话区域
User Story 2:用户可以在侧边栏创建新对话,编辑一个对话的标题,删除一个对话
MS 最后一学期上 Advanced Web Studio 的时候,Lydia 让我们玩过 GPT-3,我当时做了一个 [YouTube] 输入 key points 帮你写邮件的 web app 。OpenAI 他们提供的默认 API 是 bulk 的:你做一次请求,返回给你全部生成好的内容。从用户的视角出发,体验大概是
这个用户体验比较糟糕,所以当时我做的妥协是是等拿到了全部结果以后,用打字机的效果显示出来。但这只不过是把最后“一大段话蹦出来”的生硬体验变得好了一些,整体上来说其实是让用户更慢的看到结果了。
当时 ChatGPT 还没发布,我也没深入读 API Doc,所以我觉得这已经是能做的最好的 solution 了。但现在有了 OpenAI 自己的 ChatGPT UI,能看到是一个字一个字出现的,没有中间“等半天”的过程,所以我就开始研究有没有办法做到一样的用户体验。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 Vercel 的开发者做的一个教程里提到了用 edge function + streaming 的方式来实现这样的用户体验:[YouTube] Build a GPT-3 AI app with Next.js and Vercel Edge Functions
从下面这个 GIF 对比里可以看到,左边是用了 edge+stream,右边是普通的 lambda+bulk。全过程花费的时间是几乎一样的, 但是不同的是 edge+stream 可以让用户实时看到生成的结果,很大程度的提高了用户体验
看完以后我就很兴奋的把这个轮子改造了一下加到了项目里,确实提高了一大截用户体验。
这个项目其实就是为了玩 tRPC 包的饺子,因为 Theo 实在是提到它了太多次了。我对 tRPC 的理解就是一个提高开发者体验的工具 - 如果你的前后端都是 TypeScript,那么用 tRPC 你就可以做到:在 backend 写一个 function,加入 tRPC router,然后在 frontend 直接调用并 auto-complete。前后端任何一边有变化,不能 honor 这个定义好的 contract 的时候会直接报错。下面是官网的一个 demo:
我是几个月前开始工作了才开始第一次用 TypeScript 的,在 side project 用这更是第一次,所以我在开始做的时候完全不理解 Type Safety 有什么重要的,不就是自动补全吗(?。我一开始用 tRPC 写的是上面提到的那个 lambda+bulk 的用户体验很差的版本。第一感觉是:确实好用,但感觉也没说的那么神?
为了做逐字显示的功能,从 lambda+bulk 换到 edge+stream 的时候,发现 tRPC 确实是比较深的坑,加上没觉得有多必要,就换回了常用的 NextJS API Routes。现在回想起来从 tRPC 到 API Routes 之后,可能有 50%的 bug 都是因为不 Type-Safe(笑。
转换之后的第一个典中典问题之:ESLint 怎么老报错啊?
于是只好定义 Conversation
类让它乖乖闭嘴:
type Conversation = {
conversationId: string;
title: string;
createdAt: string;
userId: string;
};
const createNewConversation = async () => {
const rsp = await fetch("/api/conversations", { method: "POST" });
const data = (await rsp.json()) as Conversation;
return data;
};
const data = createNewConversation();
// do sth with data.conversationId
Ok,ESLint 终于不烦我了,但 data.conversationId
怎么永远都是 undefined
啊?翻来覆去检查了 POST /api/conversations
这个接口半天,怀疑是不是 server 上用 prisma 去 db 创建的时候失败了所以没返回东西,但 print 出来完全没问题。眼瞎的我反复看了半天才发现我其实返回的是:
{
conversation: {
conversationId,
title,
createdAt,
userId,
}
// no conversationId here!!!
}
多了一个 conversation 这个 key(悲)。
这只是遇到的很多问题的其中一个例子。总之各种折腾之后的结论就是:Type Safety 真的很重要,能让 linter 捕捉到的 bug 还是尽量交给 linter 吧,之后有时间可以深入探索一下 tRPC。感觉能理解为什么 Theo 的 Discord Server 叫做 Theo’s Typesafe Cult
了。
以前在学校里安于课内的 toy project,唯一的 user 只有我自己和 TA,打完分以后就吃灰了,这让我完全没有 dev 和 prod 的概念。开始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延续一贯的习惯,所有的 feature/fix 都是开个 branch,提 pr,最后 squash merge 回 main。我部署在 vercel,他们默认是把 main 自动 deploy 到 prod,然后其他 branch 自动 deploy 到 preview。
我一个人做,而且也没有用户,所以一开始完全没发现问题。直到有一天,有个同学问我能不能给他老妈开个账号用用看,我没怎么思考就把 prod url 发过去了。发完我才意识到那个时候我才刚把 persist data 这个大 feature 做了一半,有一堆 bug,也没做 mobile responsive,所以当时的 prod 其实是基本不能用的一个版本。为了不让用户看到以后立刻失去兴趣,我迅速 rollback 到了之前一个只能单次聊天,不存数据的稳定版本。
这之后我才第一次意识到,有用户了好像就不能在 prod 里面乱搞了。在公司里我们是把 main branch 当作 dev,然后手动 release 到 prod 的,但这个设计好像不能直接用在 vercel 这一个 main = prod,branch = dev 的逻辑上。于是我就去搜了搜,找到了这篇 A successful Git branching model,读完以后,参考里面说的把主要工作放在 dev branch 上做,也就是所有的 feature 都从 dev 出发再 merge 回 dev。等要 release 的时候从 dev 搞个 release branch 出来,分别 merge 回 main 和 dev。
不确定这个 workflow 是不是适合我这种一个人做的小项目,因为感觉我并没有在 release branch 上做任何事,还不如直接把 dev merge 回 main。但是至少它解决了我想要保证用户看到的一定是 stable 版本这个问题,所以就先用着了。感觉 CI/CD 方面的 best practice 会挺有意思的,准备找点东西读读。
我以前没有写过 blog,最近推上关注了不少有意思的 web developer,读他们的博客津津有味,加上我很早就有想写博客的想法,就决定从这个项目开始写了。这篇是在项目做完以后才打开一个空白文档对着埋头嗯写的。回忆的时候相当折磨,因为有些一开始遇到的问题已经不记得了,还有不少问题是当时觉得很复杂,现在解决了以后回头看感觉理所当然就懒得写了。以后还是边做项目边顺手记录吧,积累素材,把草稿变成正稿感觉是比较自然的写作流程。
最后谢谢你能看到这里,感觉已经很久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了,表达能力有很大提升空间(,我会不断迭代写作技巧的。下一个项目想玩下 Astro,准备用它重写一下我这个一年前完全不懂 web dev 的时候东拼西凑做的人博客。此外也有很多非技术的思考想写,那就下一篇再见吧 👋!